• 欢迎访问尚仁诗歌网站,一起赏析现代诗歌之美,喜欢诗歌的朋友,欢迎加入尚仁诗歌网【草根诗人】qq群。 QQ群
  • 尚仁诗歌网部分作品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 尚仁诗歌网每周定时更新稿件作品,其他工作日待更,请理解和支持!尚仁诗歌网所有作品禁止转载。
  • 牛寺诗歌网已改名为尚仁诗歌网,可抖音搜索尚仁诗歌网&尚仁诗歌,期待您的关注!
  • 尊敬的作者朋友!目前平台对长期供稿的诗人提供送书活动,您将获得“尚仁诗歌”图书一册,如您有兴趣,请与我们联系!注:送书带来的快递费用,由您本人承担!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诗和远方 尚仁 2133次浏览 0个评论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星夜(星空、星光灿烂的夜空)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星夜 荷兰 梵高 1890年6月 油画 73.7厘米X92.1厘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作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星空》、又名《星光灿烂的夜空》)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

挚爱深夜的梵高在阿尔勒时期曾有两件作品描绘星空,本幅和”夜晚露天咖啡座”。这两件作品中,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星星,格外夺人眼目。在圣-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画的这幅”星光灿烂的夜空”是梵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感受。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圆形,有如远古时代的土器形体或者装饰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纹。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运动,但其真正的源头,恐怕还是来源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促成梵高产生这种原始意识的,一是得自于农民以劳动征服大地所带给他的共鸣,再者是他对德拉克洛瓦的佩服,三者是对于日本浮世绘画家北斋和广重的构图主题的把握。 在西欧传统绘画的远近法中,画家常常从观众席来观察舞台,观察风景与人物。但是对梵高来说,在他病情尚未发作之前,已感到被另外一个世界监视着。他察觉到受苦恼、受烦闷的,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样的对象,而是能够把一切万物都包括进去的广大范畴。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不靠直接观察对象,而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光灿烂的夜空》这幅画,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梵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梵高的作品,这幅作品是虚构的。即使梵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梵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梵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他说”梵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在这幅作品里,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同时那漩涡般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梵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同一个视觉区域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而几乎没有对梵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梵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星星闪耀、汹涌,柏树随着它们摇动,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在现代的一项科学研究中,科学人员发现梵高的后期作品,包括《星夜》(《星空》、又名《星光灿烂的夜空》)在内,包含有一种物理上称为“湍流”的神韵,并推测此神韵来源于梵高由于长期处于癫狂状态中而得到超于常人的感悟能力和绘画表述能力。而在2004年3月4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太空照片,并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夜》(《星空》、又名《星光灿烂的夜空》)有‘异常相似’之处。”其中,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照片为一颗名为“麒麟座V838”的恒星周围的景象。该恒星位于麒麟座方向,距离地球2万光年。

曳起桥与打伞女士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曳起桥与打伞女士 荷兰 梵高 油画 德国,华拉夫理查兹博物馆藏 1888

1888年,梵高生活在法国南部阿尔勒。阿尔勒的朗格卢瓦桥,即曳起桥与打伞女士,梵高以它为主题画了四幅油画,另外还有一幅水彩画,这一时期梵高将了常规绘画技法和创造性进行了融合。充分利用的镜框透视,用他在海牙时创建的精确线条和角度,以表现事物的独特视角。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此幅画画面呈现一片宁静,宽阔的天空和水面上几个稀疏的物体,在他的安排下成为色彩的实验;画上的主题只是让颜色得以伸展的景物罢了,颜色彷彿是这些物体的第二层表皮。从堤防上远眺,天空向四周延展,水的面积相对的渺小,曳起桥在正午的阳光下左右相对,桥上的人成了几个影子,以及用白色调表现的日光等,都是印象派画家的画风的痕迹,梵高在这地方显然深受影响。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 荷兰 梵高 油画 1890

这一幅与”麦田群鸦”、”多比尼花园”是梵高在奥维尔所作的最后三大作品。梵高在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这幅画时说:”我正埋头作一幅以像海那样广大的丘陵作背景, 有黄色与绿色微妙色彩的广漠麦田的画。这一切存在于青色、白色、粉红色、紫色等色调的微妙天空之下。我现在非常的安宁、肃静, 可以说很适合于作这幅画。”

同”麦田群鸦”比较起来, 这幅画含有深深的冥寂, 好像要呑没梵高的一切。在地平线那一端所表现, 不再是德伦特时期作品中可以看到的灵魂的憧憬, 而是要将他的身心召回的凄病态而恐怖的压迫感。

似乎是要突出表现奥维尔得天独厚的富饶的自然条件, 这些横长形画面上的构图一般都是侧边敞开并且延伸的余地。除了多比尼家花园那个隐蔽处, 其他作品的的场景基本上都没有围栏之类的东西。田野是自然的存在——它们不属于任何人, 大地看起来广袤无垠。

暮色苍茫的氛围显得颇有浪漫色彩, 这苍茫的暮色笼罩着奥维尔庄园的田野。

奥维尔的教堂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奥维尔的教堂 荷兰 梵高 油画 奥塞美术馆藏 1890

奥维尔的教堂连同其它奥维尔的茅草屋、奥维尔市政厅等视梵高在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时的回忆,教堂呈现着紫罗兰色调,彩色的玻璃窗上闪着亮光,紫色和橙色相间的屋顶映衬着纯蓝色的天空。画面的前面有着一些绿色植物和鲜花,粉红色的阳光照射在地面上,这如梵高的墓地和老教堂等绘画拥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不过这里的色彩表现力更为强烈、丰盛。

“单纯的深蓝色”也用在了艾德琳·拉武的一些肖像画中。

尽管教堂前面阳光照射,但教堂本身仍然坐落在自己的影子里,这里的教堂,既不反射光,也不散发光,象征着空洞和落后的说教。

这幅画用深蓝色表现夜空,线条短粗并与梵高其它许多画作中的线条同样呈涡旋状,有些《星夜》的意味。而地面则以黄色、绿色为主,同样以短线条来表现“V”形的道路。作者并没有写实地描绘教堂,而是以一贯的处理手法赋予它更加丰富的色彩和经过感情滤过的形象,在实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并体现在作品中,而非一味地忠于客观描述。丰富恰当的色彩则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表达,这正是梵高最终形成的特色。

“V”形的道路也类似出现在了麦田群鸦里。

在奥维尔,梵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他写给妹妹的信中说:”我画了村庄教堂的一幅大画,从全体的效果言之,建筑物是带有紫色,跟深蓝色的天空相对。玻璃窗户涂上了深蓝色,屋顶则夹杂着蓝紫色与橘色。在教堂前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同时还布满了被阳光照射着的粉红色(玫瑰色)的沙土。这和我在故乡纽南所画的古塔与古墓的习作相似,但不同的是这幅画所用的色彩,看起来更富于表现力、更为华丽。”

梵高由纽南的教堂开始, 经过不同的时期, 最后走到奥维尔教堂, 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 在梵高的许多作品中,颜料都涂得很厚实。像这种涂得厚厚的技法称之为”厚涂法”(impasto),被许多印象派的画家所采用。

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 荷兰 梵高 油画 奥塞美术馆 1888

《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生·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著名油画。显示了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的罗纳河上的夜景。

“当我望着天上的星星时,常常产生好像地图上代表城镇的黑点的幻觉。我问自己,为什么天空中闪亮的点,不像法国地图上的黑点那样容易接近呢?我们可以搭火车到塔拉斯康或者卢昂,我们却不能到星星上去。……所以我想,霍乱、肾结石、肺结核、癌症可能是去天国的旅行工具,一如船、汽车和火车是地上的旅行工具一样。寿终正寝者,就是慢慢步行到天国去的。”

梵高再度尝试夜景之作。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响应。这种光线的处理方式,反应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而画中使用分色性的笔触,可以上溯到”拉杰特塞纳河大桥”的作法。

在一个温暖的9月夜晚,梵高前往罗纳河的堤坝上,突然,他灵感迸发。在这幅《罗纳河上的星夜》中,星星和天空悬在上面,城中的煤气灯闪着小仙女般的甜蜜,倒映在河中。他将这夜的瞬间转化为自己长久以来的信念:人间和天堂的边界消弭不见。阿尔勒缩减为细长的一条,几乎无法隔开缓缓拍打的水面和星空。一对中年夫妻,手挽手,全神贯注,望向天际,就像他笔下的播种者,似乎在水面行走,并要进入奇迹的核心,在无限的门口拥抱。梵高和他们一起,和那天空一起,到达了自己惊人的想象:他们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我们看到的,是令他们心醉神迷的景象,捕捉下这景象的,不是平淡无奇的人物描画,而是完全无法用言语形容、无法测量的感官陶醉。正像梵高自己说的,他希望自己可以捕捉我们心灵的丰富与完全;最终,他做到了。可梵高还是要对付自己脑海中的喧嚣。

夜晚,万籁俱寂,群山起伏。小镇犹如被银色月光抚慰着熟睡的婴儿般安静。天空卷起一旋一旋的云芒,侵染的星光也都变模糊了。在天边的右方,太阳蕴含着月亮,这种没有瑕疵没有缝隙的容纳,就连月亮的颜色都变成了金黄。可是夜晚为什吗会有太阳,如果要是问热恋中的男女一定都会说那是因为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月亮都太寂寞,所以他们在夜晚来相会。而对于我来说,那是因为太阳的光芒太炙烈,所有的东西都不敢接近,都怕受到伤害,所以太阳太孤独,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爱人。但是,独有月亮了解太阳的这份孤独,因为夜晚星星和月亮都是从太阳那里得到光亮,但是,有那吗多的星星,而只有一个月亮。就因为这样的了解,月亮为了能和太阳做伴儿,让自己不再满圆,让自己变得残缺,好能被太阳容纳,因为只有这样的残缺才能接受那炙烈到不行的光芒。看哪,就像一对恋人激烈的拥吻着对方,好象世界只有彼此,只需要彼此,世界完全不再存在,只有对方,于是,他们那不被了解的孤独都溶化于吻痕之中。 它突兀的出现,它就这样的生长,谁都不知道它是怎样出现,也许谁都不在意,可是我注意到了它。它细细的生长,悠绕的直接向天,它好象在倾诉着什吗,它只用它的语言来诉说,所有人都听不懂它在说什吗,它悲愤,它恼怒,它气急的铮铮的疯狂的长着,却没人知道它为什吗生长,甚至连它自己都不知道它为什吗生长。可是它仍然长着,直想长到天际,永远不再低头看一眼这世界,因为世界看它是悲哀,它却看世界是悲哀的,因为它永远学不会这世界的语言,可它知道只有长到天际,冲破云霄,它才能知道自己为什吗生长,为什吗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过。它是悲哀的吗?不,它不是悲哀的,因为它只想找一个角落静谧而忧伤的生长。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杨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在普罗旺斯,这里,不是只有白天才色彩缤纷。梵高也为夜空上了色。以前,普罗旺斯的画家所描绘的夜空总是一片黑上点缀着些许小白点。然而,当我们在一个明朗的夜晚,远离亮着灯的房屋和街灯,坐在普罗旺斯的天空下,我们会注意到天空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色彩:在星星之间,似乎有一种深蓝、紫色、或是暗绿,而星星本身却呈现出一种苍白的黄色、橙色或绿色,放射出的光环远远超过了它们自己狭窄的周边。就像梵高向他妹妹解释的:“夜晚甚至比白天更加色彩斑斓……只有你注意着它,你才会看到有些星星是淡黄色的,其他的星星有一种粉红色的光芒,或者泛着绿色、蓝色,和勿忘我的光辉。不用说,只有蓝黑背景上放置白色的小点,显然是不够的。”

午睡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午睡 荷兰 梵高 油画 奥塞美术馆藏 1890

米勒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梵高一向对米勒推崇备至,他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梵高像米勒一样关注世人疾苦,内心蕴藏着深厚的爱,并借助作品来传达爱。梵高对米勒画作的临摹和再创作,人们能够体会到二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现手法,也能看出两种绘画风格的鲜明对照。从两两对应的作品中,既可以领略梵高是如何将米勒的简练、朴素、凝重演绎成梵高的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狂野奔放。

多比尼花园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多比尼花园 荷兰 梵高 油画 1890

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 对当地的居民和游客来说,奥维尔一定像是现代农村生活图画一般完美的典范。为了响应政府教育农民以及让农村文化适应社会新阶层的需要与安逸的号召, 奥维尔修建了三个学校(其中一个是女校), 一座图书馆, 并且在沙蓬瓦尔村又建了一座火车站, 还增设了邮电业务。1889年, 一座新式的铁桥取代了在普法战争中被毁坏的那座旧桥。跟法国的其他地区不同, 其他地区的农村现代化往往会伴随着大批农村人口的外流, 而法兰西岛和塞纳-瓦兹地区的农村人口在1881年至1886年却有很大的增长。由于距巴黎的工业网和市场比较近, 瓦兹河谷的村镇得以扩展与繁荣。

这并不是说这个地区还处于一种原始状态。跟奥维尔隔河相望、位于桥另一端的”瓦兹河边梅里村”同样是风景如画, 却有一家刃具厂, 村里有许多暂住的流动的短工, 还有一个收容巴黎来的乞丐的收容所。但是像工厂之类象征时代新潮的成问题的建筑物却没有入画, 或者像卡米耶·毕沙罗所画的位于河下游蓬图瓦兹的甜菜制糖厂那样, 这些建筑在画家笔下被涂上了进步的农村生活的色彩。尽管历史学家对奥维尔正如梵高所指出的那样, 是个环境美丽的村庄, 其不断发展的经济却跟首都巴黎以及巴黎的市场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农村和城市互相依存的现象对梵高这样的荷兰画家来说并不陌生。在尼德兰, 甚至到19世纪时, 人们一般仍不会太远离城市。梵高成长起来的故乡——布拉邦特的那些乡村离蒂尔堡、布雷达和艾恩德霍芬很近, 这些城市虽然很小, 但毕竟还是城市。荷兰的视觉文化宣扬了农村与城市的互相依存, 把这种农村与城市共生现象理想化了。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品, 如雅各布·凡勒伊斯达尔的”地面发白的哈勒姆风光”, 就描绘了城市及其四周的农村建筑和农业经济的景象。虽然城市通常是画的中心——教堂的尖顶总是出现在地平线的位置上, 然而城市却离不开农村的衬托。奥维尔的作用也是如此, 尽管按较新式的说法这是有来有往、互惠互利:奥维尔是一片丰饶的沃土, 它对城市人和城市经济活动是热情友好的, 它把农村与城市的优势结合了起来。它让画家和度假者们在美的环境里尽情欢乐, 让农民们更加贴近城市的市场和国家的文化, 让新老居民们都享受到共和制度下健康的现代乡村生活。

梵高是怎样用自己窄长的画来反映他到这里后就发现的新与旧共存, 又共同发展的现象的呢?格里塞尔达·波洛克认为, 梵高在奥维尔创作的作品借鉴了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主题和朱尔斯·迪普雷与乔治·米歇尔所赌注巴比松派传统题材, 同时表达了他早在1883年创作德伦特地区风景画时便已形成的思想。波洛克坚持认为, 梵高之所以”抵制城市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是受他所奉为楷模的绘画大师的作品的影响——首先是受米勒的影响, 在对奥维尔的态度上, 则受巴比松派画家迪普雷和米歇尔作品的影响。但这些窄长作品并非在固执地表现怀旧情绪, 而是从绘画的立意上表现了第三共和国先锋派所谓的时代精神。

在梵高给提奥的信里, 借用多比尼的画将旧时的奥维尔描述为传统农村风光的象征, 借用皮维的画将眼下的奥维尔描述为新农村的典范。他搬出这两个画家的作品来说明自己对奥维尔的印象。尽管梵高几乎没有一幅作品画的是多比尼所喜爱的地方, 但是他通过窄长系列画向多比尼表达了特殊的敬意。这幅画描绘了一座用篱笆圈起的大花园, 花园里鲜花盛开, 树阴下摆着长凳、桌子、椅子, 还有一只顽皮的猫和一个女人的很小的身影, 她可能是多比尼的遗孀, 正在花园那头散步。这幅家庭生活外景图的背景是高大的房子和高高地耸立在树丛后面的教堂, 但是这幅作品所着重表现的是优雅的户外自然空间, 展现在看画者面前的是个令人愉快、让人感到安全的地方。然而多比尼本人却从未在这栋房子里住过。梵高在这幅画中所表现的敬意并不是对巴比松派描绘秀丽景色的传统的敬意, 而是把这位巴比松派画家归入了幸运者的名册, 将”多比尼”作为一种现象——它象征着文化人在奥维尔这个自然环境中享受着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优裕。

梵高以同样熟练的技巧将皮维·德·沙瓦纳所描绘过的了现代化的处理。那年春天, 梵高曾在巴黎看到过皮维的”在艺术和大自然的氛围中”的大幅写生稿, 这幅画是为鲁昂博物馆的楼梯间准备的一幅作品。皮维只画过为数不多的几幅有穿现代服装的人物的壁饰画, 这即是其中的一幅。这幅作品的写生稿给梵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给妹妹威尔的信中, 他凭记忆对其进行了描述并勾画出略图:”画中的人物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 很得清这些服装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它表现的是整个人类, 同时极简练地描绘出大自然, 并且让人感到人类与自然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当人们看到这幅画并且久久地注视着它的时候, 人们就会感觉目睹了所有善良美好事物的复兴, 这样的美好事物原本就人们所信仰、所追求的——而这种复兴则是远古之物与尚显粗糙的现代风俗奇特而巧妙的结合。”

梵高在写给评论家J.J.伊萨克逊的信中对皮维的作品做过同样的评论, 他还解释道:”面对(他的作品), 人们会产生一种激动心情, 似乎看到了一切事物的昨天和今天, 看到了注定会出现的善良美好事物的复兴。”

皮维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作者思想上的乌托邦色彩:理想化的博爱、慈善精神的复兴、以往和当今完美的结合。不过, 看到梵高在给威尔的信中所画的”在艺术和大自然的氛围中”的略图, 我们会感到十分有趣。那几个女人的衣服都有点说不清是什么式样, 她们只是几个穿着长袍的侧面人影, 她们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可是却没有传统角色缪斯的明显特征。身穿茄克衫, 头戴便帽的男人显然是现代人物, 而在艺术家中只出现了画家却少了雕塑家和建筑师。梵高还把男人和女人安排在对称的位置上, 让中央的人物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中央的那几个人特包括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和一个小男孩, 他们正在从树上摘果子, 另一边是位正在作画的画家, 这组人物有着双重含义:他们一方面是画家和模特儿, 一方面又是有大人有小孩的家庭。

这组系列画还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住宅及其特点:多比尼家的中产阶级宅第前面建有大花园。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黄房子)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 荷兰 梵高 油画

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画面上建筑物的右侧即是梵高的住所(正面的窗户涂成绿色和黄色的部分)。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他的穷朋友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勒)。在这一张画上,由广阔前景的土黄色地面,即向两旁延伸的马路,到小建筑物正面的硫磺色与一大片天空的绿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色调的转移。

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在他的作品里,这幢房子位于满是尘土的拉马丁广场对面,是一座在深蓝色天空映衬下闪闪发亮的鲜黄色建筑。梵高打算用”向日葵”系列画装饰画室;在客房里要”以日本人的方式”张挂一些”向日葵”以欢迎高更的到来。

梵高觉得这里的阳光和日本一样明亮,他在这里租了个有四个房间的房子,梦想将其变成艺术家的乐园,就是画作中街角的那幢房子,颜色较其他建筑物响亮,他称之为“光之屋”,并将黄色命名为爱的最高闪光,房子前脚步匆匆的就是他本人。
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这幅图画的主题不是光,而是感情。梵高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可是在定稿中,他蓄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屋内的黑暗,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

我们可以认为黄房子不仅是个避难所,而且是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画室。

梵高于1888年5月住到这里,一直到1889年的4月。梵高离开人世许多年后,黄房子改为酒吧。这个建筑物毁于二战。

1888年5月初,因为觉得自己住的旅馆太贵,梵高租下了位于拉马丁广场2号的一座建筑物的一侧,这就是著名的“黄房子”。这座“黄房子”的外墙被它的主人漆成了明亮的黄色,而屋内却没有。梵高对于房屋的内部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想让它显得单纯而朴素,具有南方的色彩:红色、绿色、蓝色、橙色、硫磺色和淡紫色。“我想让它真正成为‘一间艺术家之屋’——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是从椅子到图画,每一样东西都有特色,”他这样告诉他的弟弟。“至于床,我已经买了乡间常用的床,不是铁床,而是大的双人床。它的外表给人坚固、耐久且恬静的印象。”重新装饰完成之后,他得意地写信给他的妹妹:“我在这里的房子,外面漆成鲜黄油般的黄色,搭配着耀眼的绿色百叶窗,房子在一个广场中,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房子里有一个绿色的花园,里面种了梧桐、夹竹桃和洋槐。房子里面的墙完全被刷成白色,地板由红色的砖块铺就。在房子的上空就是耀眼的蓝天。在这间房子里,我可以生活、呼吸、沉思和作画。”

相关文章推荐: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三篇)


尚仁诗歌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禁止转载,本文地址:梵高的诗和远方-平凡成就伟大(第四篇)
喜欢 (3)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